地名,是一座城市獨特的文化符號,蘊含著城市的歷史底蘊。地名文化是展示城市文化的“窗口”。
傳承地名文化,喚醒城市記憶
地名雖小,卻記錄了城市的歷史文化,承載著城市的變遷與發展。對一座城市來說,地名文化因深植于居民之中而成為市民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外地人了解這座城市文化的快捷“窗口”。近年來,漢臺區采取多種方式保護、傳承、使用優秀傳統地名文化,既留住了鄉愁記憶、靚麗了城市街區,又提升了城市品質,助力了城市街區文化繁榮。
漢臺素有“漢家之源,天府之心”和“天漢勝地、秦巴首府”的盛譽,是一座既有悠久歷史文化遺產,又有現代文明的新興城市。這其中的東關正街——位于東門橋以東,西起東門橋,東至小關子,起源于明代,清代中葉以來依靠漢江水運逐漸發展起來的以商業、手工加工業為主的街區,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已成為漢中,乃至陜南最大、最繁華的商業區。當地人喜歡叫做“老東門或者東門橋”,這里最早為清朝嘉慶年間所建土城。
地名是人類歷史的一塊“活化石”,是一種看得見的鄉愁。歲月流轉,滄海桑田;朝代更迭、疆域變遷。白云蒼狗之中,許多地名依然流傳下來。例如“琉璃照壁巷”、“禹王宮巷”、“磨子橋”,隨著歲月流逝,這些舊街老巷的名稱融匯了漢臺歷史文化。
與地名“對話”,講好“漢臺故事”
與地名“對話”,讓擁有歷史文化名城的漢中文脈,跟上現代文明的時代步伐,是對城市歷史文化的溫“故”知“新”,也是講好“漢臺故事”,樹立城市文化自信的體現。
保護好傳統街區,就是保存了城市的歷史和文脈。一直以來,漢臺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地名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不斷加強對傳統歷史文化和相關載體的保護力度,對東關正街等歷史街區進行分類分級保護,并堅持提升居民生活質量、改善城市面貌,加快歷史文化街區建設。為了進一步守護漢臺地名、傳承漢文化,漢臺區不斷擴展地名文化宣傳陣地,推進地名文化街區及地名文化廣場建設。
“東關正街”這條從歷史走向“未來”的文化老街,承載著幾代漢中人的記憶是展現漢中民居特色及市井生活的最佳印跡,它真實地記錄著漢中發展歷史,是漢中人的記憶,漢中人的根。
如今,在這條老街正發生著許多欣喜的變化:東關老街煙火氣息逐漸濃厚起來,酒吧、茶館、火鍋店等商鋪,吸引大量的年輕人來這里打卡,大家吃著火鍋、喝著茶,聽著漢中本地評書,別有一番風味。瓦屋粼粼的長街狹窄而幽深,紅漆斑駁的木板門陳舊而滄桑,還有那些歷經年歲的老字號商鋪,成了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們特殊且難忘的記憶。
在東關正街與梁州路交界處,“東關里·文化運動廣場”已投入使用,該文化廣場占地約31畝,集“文化”、“運動”兩大特點,成為美食、休閑、娛樂為一體的中心城區地標商圈。這里有著綠油油的草坪,紅色的小道,別致的小院,傍晚五顏六色的彩燈讓廣場更加俏麗活潑,市民在這里跳廣場舞、打籃球、羽毛球。
2023年春節讓“東關正街”成為了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在這里舉辦了“漢風年·老家過”尋年味東關里活動,老街裝扮一新,漢中東關正街(東關里)在大家的期盼中繁榮恢復,活力依舊,十里花燈,流光溢彩。漫步在這條古色古香的百年老街喜慶祥和的新春景象撲面而來,張燈結彩的老字號店鋪,東關歷史照片展以及街區懷舊風的墻體彩繪,使街區充滿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舞龍、舞獅隨著漢風巡游隊伍穿梭在大街小巷,整個街區都洋溢著春節的喜慶氛圍,鑼鼓喧天,金獅狂躍,東關里歷史文化街區春節期間都上演了豐富多彩的展演活動。市民和游客在東關里觀漢風表演,賞萬盞花燈,品特色美食,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里,在這里享受過漢風年,感受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
加強地名保護,推動文化自信
文化是根之所系,脈之所維。堅定文化自信,彰顯城市魅力,做好地名文化“小文章”,實現文化賡續“大作用”。根據新頒布修訂的《地名管理條例》,就著重提出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文化”,彰顯地名文化的重要性,也為地名文化保護指明了正確方向。區民政局、公安漢臺分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清理整治不規范地名工作的實施方案的通知》,對全區“大、洋、怪、重”等不規范地名進行清理整治,已對4處“洋”地名進行標準化處理。
一個個新地名見證城市發展,留住城市記憶。在多年的地名命名工作中,漢臺區堅持“尊重歷史、照顧習慣、體現規劃、好找好記、規范有序”的原則,嚴格規范新地名命名,推進地名管理規范化、標準化建設。
賦予地名更多的文化屬性,一個個承載鄉愁記憶的原點,也可以成為接續奮斗的起點。以地名文化保護為切入口,深入、全面研究城市歷史文化,用更細致的歷史考證、更精確的歷史還原服務城市發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浸潤在城市的每一條路面,每一個街區中,讓個體情感和公眾記憶得到更有質量的保障……
(三秦都市報 李杰 區民政局 劉鑫竹 何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