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漢臺群眾文化長卷,電影有著光輝燦爛的一頁。1905年,北京豐泰照相館誕生了以漢中地名命名的、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從此,漢中與電影結下了不解之緣。
電影傳入漢臺當追溯到民國十一年(1922年),在直系軍閥吳新田駐陜南邊防總司令部(現古漢臺南)內,放映《跑馬廳》《集體農莊》等無聲電影。1937年,漢臺區東大街修建了濱記漢中大戲院(原漢中京劇團、天漢大劇院舊址),能容納觀眾500人,為漢臺第一家固定電影放映場所。解放前,國民黨的傷病員、兵痞橫鬧,??础鞍詰颉薄鞍噪娪啊?,濱記漢中大戲院曾一度停業。新中國成立后,在黨中央和政府的關懷下,建設社會主義電影事業的春風吹進漢臺尋常百姓家,電影走進大眾視野,因其直觀生動、老少咸宜,與社會教育、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記憶中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東大街是城區主要街道,東門橋新華書店買書購年畫、躍進市場買賣蔬菜、甜食店排隊買稀飯筒子餅、郵電局寄信打長途發電報、東風照相館拍證件照,店鋪林立、車水馬龍、人群聚集。這條街的文化氛圍特別濃厚,秦劇團、文工團(實驗劇團)、工人俱樂部、紅星歌劇院、京劇團星羅棋布,城區及周邊漢中電影院、紅光電影院、五一俱樂部、臨江俱樂部、石馬電影院、漢江油泵油嘴廠俱樂部、集鎮褒河電影院、宗營電影院、鋪鎮電影院、武鄉電影院璨若星河,農村還活躍著一支支流動電影隊。
工人俱樂部始建于1955年,它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城區蓬勃建設發展的工會影院之一,地處東大街繁華地段,屬漢臺區工會管理,以占地面積大、文娛項目豐富、能留住過往群眾駐足休閑而取勝,是市民茶余飯后的理想去處,也是漢臺文化建設的精神樂園。那時,俱樂部前院環境典雅,曲徑延伸。后來院子中間建有圓形水池,水葫蘆青油油、挨挨擠擠。院內有美術班、機械識圖制圖班、聲樂學習班,學員可學畫石膏像、拉手風琴等;有豎著一面墻的象棋棋盤,用一根長桿移動棋子,方便院內游人觀戰;有圖書室和閱覽室可供借閱書籍;春節有燈謎晚會、茶社還有評書等,非常熱鬧。電影院位于后院,院內栽著高大的夾竹桃,春天花開嬌艷,十分醒目。白天,有時能見到美工換下街邊巨幅電影宣傳畫板,潑水洗掉舊畫,手繪新畫。黃昏傍晚,電影宣傳櫥窗燈火通明,新片預告、海報彩照照亮了觀眾的期待。
每逢新片上映,售票小窗口擠得水泄不通,想買張位置好的電影票還得托熟人、走后門。晚場電影開演前,院子里烏泱泱的觀眾人頭攢動,影院一度將檢票入場提速為敞門入場。電影開演,喧嘩的影池頓時鴉雀無聲,如果片子短,還會加演一部動畫短片或科教片,體現電影寓教于樂的功能。印象最深有加演動畫片《三個和尚》,和尚念經的嘴,火速救火的腿,哈哈,感覺夸張而神奇,趣味盎然。電影散場是走通往高家巷的側門,意猶未盡的觀眾邊交流觀影感受,邊及時安全疏散。散完清場后,下一場觀眾就可以入場了。
影院的擴音效果非常好,我們在附近居住的兒時伙伴,常約好在俱樂部電影院前的空地踢毽子、跳格子、玩耍時還能“聽電影”,尤其是外國譯制片,演員的配音都特別好聽:
“杜丘,你看多么藍的天啊,走過去,你將融化在那藍天里”
“羅伊,你瘋了?現在在打仗,因為你快要離開了,因為你必須在兩天內度過你整個一生”
“當兵的,你不守信用,你不等我呢”……
給佐羅、杜丘、瑪拉、葉塞尼亞等銀幕形象的經典配音,至今還能背上幾段,銀幕背后配音演員的名字:邱岳峰、畢克、童自榮、劉廣寧……也永遠地留在了電影輝煌時代的記憶里。八十年代流行歌曲興起前,電影主題曲和經典旋律引領歌壇時尚,像《少林寺》的《牧羊曲》《小花》的《妹妹找哥淚花流》《絨花》《人證》的《草帽歌》《流浪者》的《拉茲之歌》《橋》的主題曲《啊,朋友再見》等等,人人都能哼上一段主旋律,成為不朽的電影記憶。
工人俱樂部的電影在觀眾的眼睛里,在過往行人的耳朵里,在百姓的生活里,還在孩子們的游戲里。電影宣傳櫥窗前的那片空地是孩童玩耍的樂園,我們常玩“三個字”的游戲,櫥窗里《抓壯丁》《廬山戀》《花燭淚》《小字輩》等等,三個字的片名抬眼即是,隨取現出,融進了童年嬉鬧的歡聲笑語。如果運氣好,我們玩耍時還會趁場務師傅疏漏,偷偷溜進影院看會兒電影。電影快結束時,場務無人值守,閑人都能擠到影池空閑處,看個“尾巴”,戲稱看“解放電影”。那個年代,各學校開展活動或是過“六一”,常常組織師生集體看電影。無論是否周末,三朋四友、情侶伙伴、尋常家庭拖家帶口去看電影是社會最普遍、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年終歲首,印制有電影明星的年畫、掛歷、明信片是良師益友的饋贈佳品。仍有印象的是,我上初中,學校組織越野賽,對堅持到終點的學生,每人獎勵了一張工人俱樂部觀看《高山下的花環》的電影票。
工人俱樂部的票務、機房、美工、場務構成了影院內部基本組織體系。在那個電視、電腦、網絡、手機尚未走入家庭的年代,通過一張售價幾角錢的電影票就能打開銀幕精彩的世界,通過一張售價5分錢的電視票,便可看一晚的電視節目。
在漢臺,產生了一批批影響力較大的影片。據《漢中電影志》記載,1951年,漢中放映第一部黑白有聲電影《白毛女》,城鄉巡回放映為時一個多月,所到之處觀眾人山人海;1962年,電影《李雙雙》放映引起轟動,當年放映場次超過萬場;1972年,漢中放映第一部寬銀幕影片《賣花姑娘》,僅城區每天放映10場以上,盛況空前;1982年,農村題材的影片《喜盈門》在漢中第一個發行年度,獲得最高的場次和觀眾,年放映2579場,觀眾1700萬人次,達到70%的生產隊和村落看到了這部影片。1984年,第一部立體電影《歡歡笑笑》在漢中上映,市民如潮涌向漢中電影院,觀眾戴上特制眼鏡體驗別樣快樂,影池處處歡聲笑語,當時工人俱樂部因尚未具備聲光硬件而留下未映立體電影的遺憾。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娛樂形式的多元化,電影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一度門庭冷落。1995年,工人俱樂部被承包投資改造,更名為漢宮電影院,先后引進影片《霹靂火》、《紅櫻桃》、《泰坦尼克號》,開啟了上映分賬大片的先河,裝點有電影海報的宣傳車巡回流動在影院門前、城鄉主要街巷,播放大片花絮、分發宣傳單頁,觀眾重新回到久違的工人俱樂部,再次感受進口大片的魅力。
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遮幅式到寬銀幕,工人俱樂部上映了數不勝數的銀幕經典,讓每一位觀眾最美好的心靈深處都珍藏著屬于自己津津樂道的電影記憶。2000年以后,膠片電影逐步退出觀眾的視線,數字電影嶄露頭角,漢中萬達、陜文投漢中影城等商業影城如雨后春筍般建成。漢臺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催生了經濟發展和新商圈的形成,而東大街褪去了昔日的光環,工人俱樂部的影院也隨之被拆除。
如今,原工人俱樂部前院修建了漢臺區工人文化宮大樓,集中有體育舞蹈協會、氣排球協會、圍棋協會等社團組織,樓上還有職工書畫攝影展覽、舞美培訓班。后院電影院舊址已經拆建為一所幼兒園。
斗轉星移,時過境遷,雖然工人俱樂部的電影放映早已淡出了市民的視野,然而當年院內豐美的水葫蘆、夾竹桃、影院的熱鬧以及一部部經典的影片還盛開在腦海深處,它曾經的輝煌為積淀漢臺群眾文化書寫過濃墨重彩的一筆,它留給上世紀漢臺市民的電影記憶、心靈教育和文化浸染美好而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