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近年來,我區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不斷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努力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內涵、提供精神支撐。
“漢陽蕭寺塔,飛影入東湖。悠悠奇景在,千載話浮圖。在我區東關正街凈明寺院,有一座端莊樸素、姿態秀麗的古塔,它就是漢中東塔,又稱凈明寺古塔。作為漢中目前僅存最早的古代建筑之一,它經歷百年風雨,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化?!?/span>
漢中東塔,據考證最晚在南宋慶元四年已建起,距今至少有八百多年的歷史,東塔高15米,原為13層,1953年維修時取掉上部兩層,改為十一層。東塔塔身為方形單層密檐式磚塔,各層高度和直徑均自下而上,逐層遞減,除塔基外,各層塔身四面正中有佛龕一個,兩側有浮雕式單層小方塔一座。東塔整體構造端莊古樸,東塔西影昔日被稱為漢中八景之一。因保存尚好、建筑集中完整,東塔具有較高文物價值,2013年,東塔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俞志超介紹,東塔是南宋以來漢中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建筑研究價值。近年來,我區非常重視對東塔的保護,持續對塔體周邊區域實施環境整治,先后13次對塔體進行傾斜沉降監測預防。今年,區上啟動了東塔凈明寺保護維修工程立項申請工作,目前保護維修工程方案已完成方案評審和財政評審工作,預計在明年初開工修繕。
伴隨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一條條彩龍翻騰在油菜花海間。今年3月,龍江街道舉辦的“龍游花?!す操p非遺”活動,讓市民游客感受到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獨特魅力。
龍江街道地處漢江、褒河懷抱之中,龍舞在此興起并綿延600余年,經過不斷傳承發展,如今,逐漸發展成為包含草龍、板凳龍、手把龍等多種形態于一體的地域特色民間文化藝術,2009年,龍江龍舞道具制作技藝被列入陜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2021年,龍江街道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區龍江文化站站長閆紅介紹,我們深挖龍舞文化開發利用,通過制作草龍、彩龍、板凳龍等民俗道具,采取‘非遺+協會+景區’模式,探索形成符合市場規律的文化產品,走出一條非遺文化保護傳承與文旅市場發展有機結合的新路子。
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我區實施非遺人才培養“青藍工程”,實行“以老帶新”結對制度,著力建立老中青結合、德才兼備、富有活力的龍舞傳承人隊伍。同時,在中小學積極開展非遺傳承教學活動,讓學生近距離觸摸和感知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獨特魅力,發揮青少年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和傳承中的積極作用。
龍江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張玲介紹,龍江中心小學持續開展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通過讓孩子們親身體驗龍舞文化,汲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在潛移默化中,讓傳統文化‘活’起來,讓非遺文化在校園生根發芽。
記者從區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我區現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點183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近年來,我區不斷加大文物保護力度,建立文物保護三級責任體系,制定《文物保護執法巡查管理》等制度,積極實施文物搶救、修復工作,大力開展張氏摩崖石刻拓印、龍舞道具、傳統弓箭制作、漢中李氏糖畫等非遺體驗和非遺進校園活動,在全社會營造了共同參與文物保護,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濃厚氛圍。
區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鄒璋潔認為,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文化多樣性的體現,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和非遺保護傳承是我們的責任和使命。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漢考察重要指示精神,積極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地域文物和文化遺產,做好漢臺歷史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承人。